20 万一台的「人脑计算机」,可能是人类战胜 AI 的唯一方式?

2025-06-11 17:04:13

作者:Moonshot

在《黑镜》最新一季的首集《普通人》里,女主在意外脑死亡后,男主给其接入了「云端大脑」服务,她的部分大脑被切除,换成芯片连接至云端,一个月给软件公司支付几百美金的「订阅费」,以维持「意识在线」。

这可能是《硅谷》之后,对于科技巨头最辛辣的讽刺了。

然而仅在《黑镜》播出两个月后,现实中已悄然浮现类似技术的雏形。

一家名为 Cortical Labs 的澳大利亚初创公司,宣布全球首款商业化生物计算平台——CL1 正式发售。

CL1 不是一台普通的电脑, 它内部拥有 80 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通过精密的电子接口与传统硅芯片连接,构成一种「混合智能」 。它不仅能处理信息,还能自主学习、适应环境,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类意识」特征。

是的,你没听错:

这是一个「活着」的计算机 。

理论神经科学家 Carl Friston 说:「从某种角度来看,CL1 可以被视为首款商业化的仿生计算机,是使用真实神经元的终极类脑计算机。」

当人们还在担心作为碳基生物,比不上 AI 这样的硅基对手时,CL1 这种「硅碳融合」的思路,会成为马斯克所想的「人+AI」成为超人的路径吗?

01 当硅遇上细胞

生物计算并非新概念。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曾设想用 DNA、蛋白质甚至细胞作为计算媒介。但 CL1 是目前为止,第一台真正将人类神经细胞应用于商业用途的生物计算平台。

想象一下,80 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被小心翼翼地漂浮在一个定制的硅芯片之上。每当外部系统发出电信号,这些神经元会在亚毫秒级别做出反应,就像人类的接收信息、作出反应一样自然、迅速和随机。

这就是 CL1 的技术核心: 不是让芯片模仿大脑,而是干脆直接把部分「大脑」接入芯片,用硅芯片结合人类活体神经元,创造出一种既能像人类大脑一样学习,又能像计算机一样高效处理信息的混合智能系统 。

CL1 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个高科技培养皿,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它的内部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一个标准机架计算节点;

一个支持电生理信号记录与刺激的微电极阵列系统(MEA);

以及最重要也最「有生命感」的组件:温控培养单元。

神经元+硅芯片|图源:IEEE Spectrum

MEA 是打通「人脑」和「机脑」之间的桥梁,它能让电信号在硅芯片与神经元之间自由流动,同时记录它们的活动模式。#p#分页标题#e#

温控培养单元则是保证 CL1「活着」的关键。每台 CL1 包含 80 万个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取自于成年捐赠者的皮肤或血液样本,温控培养单元可以为其提供营养、控制温度、过滤废物并维持液体平衡,确保这些神经元存活长达六个月。

而这 80 万个神经元,也并不只是被动地响应信号,它们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可塑性,会对反馈做出动态响应。

2022 年发表在《Neuron》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Cortical Labs 的早期系统 DishBrain 就曾通过训练,让这些神经元学会玩《Pong》(最早的电子游戏《乒》)。

当游戏开始时,神经元并不知道规则,但通过连续反馈「击中」或「失误」时给予不同电信号,它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控制球拍来应对变化的球速。开发者事先并未对其进行任何编程,而神经元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这就是神经科学中的「最小意识系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类学习行为。

甚至在某些场景中,CL1 的学习效率甚至超过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因为 CL1 的神经元能够实时生长、重组和学习,有着和生物大脑相似的动态调整特性。

你可以想象, 它们不只是神经组织,而是一种可塑性极高的「活体算法」 。

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图源:The Week

而且神经元结合硅芯片,能让 CL1 具备数字和生物两个领域的优势:生物大脑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