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卖套利到百亿交易所:Arthur Hayes 的加密冒险录

2025-08-22 16:17:50

撰文:Thejaswini M A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Arthur Hayes 出行时,行李箱里塞满了毛绒玩具。

这位 40 岁的加密货币亿万富翁收藏了 100 多个毛绒玩具,每个都有专属名字,他会带着这些玩具庆祝人生的重要时刻。在迈阿密的公寓里 —— 他曾在此接受六个月居家监禁 —— 访客能看到一排像儿童卧室里那样摆放的玩偶:一只黄绿色海星、一只狐狸、一只犰狳、一只长颈鹿、一头大象、一只章鱼、一条蛇,还有一个拟人化的小白菜。

对于一个打造出如今主导加密货币交易的金融工具的人来说,这或许有些古怪。但 Hayes 向来不按常理出牌。

2013 年,比特币交易者面临一个既荒谬又在数学层面极具吸引力的问题。

每个月,他们的期货合约都会到期,这迫使他们反复展期头寸,活像在玩一场昂贵的金融版「西西弗斯模拟器」。

展期合约,支付手续费,周而复始,最终所有资金都通过交易成本一点点流入交易所的口袋。

Arthur Hayes,这位在德意志银行与花旗集团深耕多年的衍生品交易员,毕生都在钻研如何从「市场靠数学胶带勉强粘合」这一特性中牟利。当他审视眼前的困局时,一个后来被证明价值连城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型:

「如果撇开时间的限定会怎样?」

这并非什么哲学思辨 —— Hayes 并未纠结于时间本质这类存在主义命题。

他当时在琢磨:要是能设计出一种永不到期的期货合约,彻底终结那种每月榨取费用、正让全球比特币交易者渐渐走向破产的循环,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这个答案让他成为了加密货币巨头,创造了如今支撑着大多数加密货币交易的金融工具,最终却因在未事先获得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创建该工具而遭到联邦刑事指控。

这是一个关于传统金融逻辑闯入「野生市场」的故事 —— 这些市场由一群视监管为「建议」的程序员搭建,当严谨的金融逻辑撞上随性的代码世界,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Hayes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底特律长大,他的父母都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他们明白教育是摆脱汽车行业兴衰周期的唯一可靠途径。为了让他能就读尼科尔斯学校,他们搬到了布法罗。那是一所预备学校,富家子弟在那里学习拉丁语,而穷人家的孩子则学着与富家子弟建立人脉。

他以班级第二的成绩毕业,期间还加入了校网球队。在香港大学和沃顿商学院辗转之后,他于 2008 年获得了经济与金融学位,如果你喜欢实时见证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那这个时间点再合适不过了。#p#分页标题#e#

海耶斯没有留在纽约,参与金融危机后那场关于华尔街是否已病入膏肓的深刻反思,而是移居香港。事实证明,这步棋极具先见之明 —— 在香港,你尽可交易复杂的衍生品,却鲜有人会尖锐地质疑其中的系统性风险。

学习衍生品的「语言」

作为一名身无分文的实习生,Hayes 把送餐变成了一门生意,他向每位同事的订单收取差价,每周能赚几百美元。沃顿商学院招聘季,他带招聘官去费城的夜店应酬,硬是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工作时的穿搭更是成了传奇:有个「休闲星期五」,他穿了件紧身粉色马球衫、酸洗牛仔裤,配一双亮黄色运动鞋,部门主管瞧见了,脱口骂道「那混蛋是谁?」这事儿直接让公司取消了「休闲星期五」。

2008 年,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聘请 Hayes 担任股票衍生品交易员。正是在这里,他一头扎进了衍生品的复杂数学世界 —— 这类金融工具的价值,恰恰源自其背后的标的资产。

他专长于 Delta-one 交易与 ETF,这在金融领域堪比「管道工程」,虽不风光,却必不可少。而只要摸透管道的连接逻辑,便能从中获利。

(注:Delta-one 交易是一种通过交易与标的资产价格呈 1:1 变动关系的金融产品,如 ETF、期货等,来追踪标的资产价格变动的金融交易方式。)

花了三年时间练就从仅持续约 17 秒的价差中套利的本事,他于 2011 年跳槽至花旗集团。可到了 2013 年,银行监管收紧,好日子戛然而止。Hayes 遭解雇,却也因此在比特币亟需懂行的「金融管道工」之际,与这个市场不期而遇。

2013 年的比特币交易所,全是懂区块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