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X Ventures 最新研报丨一文看懂股票代币化是馅饼还是陷阱?

2025-08-19 23:34:22

引言

股票代币化正在成为币圈与传统金融交汇的最新焦点。随着Kraken、Robinhood等平台的入场,市场正试图将美股、ETF 等现实资产搬上链,打造一个全球 7×24 小时的链上资本市场。作为行业领先的交易所,这一趋势并非孤立,而是稳定币热度、影子美元体系和现实资产上链(RWA)逻辑共同驱动的结果。

核心逻辑在于:稳定币已构建起全球影子美元体系,而股票代币化是其自然延伸,让非美用户以USDT 直接触达“影子美股”,绕开开户、汇款与跨境结算,形成链上版的“灰度华尔街”。这一模式既带来新的流动性空间,也将监管与合规风险推向前台。

与此同时,另一条反向路径也在成型:链上资产正通过合规重组进入传统市场。近期,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更名为Tron Inc.,将公链生态与 TRX 纳入核心战略,释放出一个信号——加密资产与主流金融的融合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在制度框架下逐步落地。

馅饼还是陷阱?答案取决于能否跑通闭环:

● 实股支撑与透明托管能否兑现?

● 流动性与做市能否长期维持?

● 区域合规机制能否跟上创新速度?

本文由HTX Ventures撰写,将围绕模式拆解、玩家格局、监管态势、典型风险及未来演化,帮助你判断:股票代币化,是 RWA 的黄金入口,还是资本市场的灰度陷阱?

一、币圈为何盯上了股票?

区块链技术诞生至今,凡能被代币化(Tokenized)的资产几乎都已经或正在被逐步搬上链。从最早的稳定币,到房地产、债券、基金等传统金融资产,再到如今越来越火热的股票代币化(Tokenized Stocks),每一次的创新都试图通过区块链消除现实世界金融的种种障碍与壁垒。

股票代币化的核心逻辑,是将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股票资产转换为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从而实现全球24小时交易、零股购买以及更高效的跨境交易。这一模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直接解决了全球散户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散户炒美股时面临的开户难、汇款难、交易时间不匹配等痛点。

然而,股票代币化并非新鲜概念,它早在2020年便已短暂出现,且当时以FTX和Binance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尝试,但最终在监管的强压下宣告失败。

二、股票代币化的前车之鉴:FTX与Binance

2020年,FTX作为最早尝试股票代币化的交易所之一,选择与德国证券公司CM-Equity合作,购买真实股票进行托管,再通过ERC-20代币的形式发行Token化的股票,例如Tesla、Apple以及Coinbase的股票代币,并在自家交易平台上销售给全球用户。

#p#分页标题#e#

FTX的初期试水表现亮眼,吸引了大量新兴市场散户。然而,这种模式很快引起了欧洲和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关注。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相继发出强烈警告,指出此类业务涉及证券公开销售,必须符合证券监管规定并取得相应牌照。FTX无法满足这些合规要求,被迫迅速下架了股票代币产品。

2021年,币安(Binance)也尝试推出了类似产品,以几乎相同的模式将Tesla、Coinbase、Apple的股票代币化后进行交易。然而币安的尝试同样未能持续长久,很快便在多国监管的压力下停止了相关服务。

FTX与币安的失败明确地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股票代币化业务的核心挑战在于合规与监管,而非技术。

三、为何股票代币化再度成为焦点?

尽管曾遭遇强烈的监管抵制,股票代币化在2024-2025年再度被提上议程,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四点:

● 政策与政治因素:2024年特朗普公开支持加密货币发展,令市场重新燃起对监管可能适度放松的预期。SEC官员Hester Peirce也表达了对适度监管沙盒的兴趣,提供了政策口径上的灰度空间。

● 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等传统巨头纷纷将基金、债券等资产通过区块链代币化。此举为股票代币化提供了范例,使得更多传统机构愿意试水。

● 技术条件成熟:与2020年不同,如今Solana、Base、Arbitrum等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链上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速度更快,流动性也更容易实现。

● 真实散户需求仍然强烈: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散户对美股的需求仍然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