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十年,Vitalik 思想进化史

2025-07-31 10:00:22

撰文:Vitalik思想研究院

2015 年 7 月 30 日,以太坊主网启动。

比特币像是神话般自发生长,去人格化、无人改写;以太坊,则像一本未完的剧本,作者始终未离开舞台。

Vitalik Buterin,这位年少成名的技术理想主义者,用十年的时间,将个人的哲学、价值观与挣扎不断注入代码。

从最初的“世界计算机”愿景,到 DAO 危机下的治理反思,从合并(Merge)到基金会的深度变革……以太坊的每一次进化,都刻下了 Vitalik 思想的痕迹。

以太坊十年,也是一部 Vitalik 的思想进化史。

天才的乌托邦

2008 年,一场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风暴。

银行倒闭、信任崩塌之际,比特币横空出世,吹响对旧世界的反叛号角。这个新兴技术不仅吸引了极客和密码学爱好者,也改变了一个少年的人生轨迹——Vitalik Buterin。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大多数人邂逅爱情的年纪,17 岁的 Vitalik 却遇到了比特币。

2011年,他从父亲——一个计算机科学家那儿了解到比特币,在放弃《魔兽世界》后,比特币成为了 Vitalik 的新爱好。

他开始在网上搜索比特币论坛,直到找到了一个愿意用比特币支付他文章的人,那时的他每发一篇博文就能赚 5 个比特币。

Vitalik 的文章很快引起了罗马尼亚比特币爱好者 Mihai Alisie 的注意。两人开始通信,并于 2011 年底共同创办了《Bitcoin Magazine》。

2013 年,Vitalik 利用他文章赚取的比特币辗转世界各地,去到以色列、伦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拜访当地的比特币爱好者,当他返回多伦多后,无比确信所有人对区块链 2.0 的理解完全错误。

因为他们都试图在比特币上构建复杂的应用,但比特币脚本功能过于有限。

Vitalik 意识到,如果他编写一个拥有图灵完备编程语言的比特币版本,那么该网络就可以提供所有数字服务,在区块链上复制社交网络、重组股票市场、甚至建立完全数字化的公司,并不受任何政府实体的管辖。

同年 11 月,19 岁 Vitalik 将想法变成了白皮书,并赋予了它名字:以太坊。

这份白皮书迅速席卷整个加密圈,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区块链可以不只是货币,还能是一个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平台。

Joseph Lubin、Gavin Wood 等联合创始人纷纷加入,Lubin 甚至称他为“带来去中心化礼物的天才外星人”。

那个时期的 Vitalik 是极其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接受采访时,他毫不避讳,称自己持有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大多数社会弊病都归咎于中央集权。“我把一切涉及政府监管或企业控制的事情都看作纯粹的邪恶。”#p#分页标题#e#

然而,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条鸿沟。

分歧首先爆发在了团队内部。部分联合创始人希望以太坊成为能够盈利的商业实体,而 Vitalik 更愿意坚持非营利、开放的社区模式,他甚至提议降低自己和其他创始人在以太坊中的分配比例,以避免未来权力集中。

2014 年 6 月,冲突达到了顶点。

Vitalik 要求 Charles Hoskinson 和 Amir Chetrit 离开团队,同年成立了以太坊基金会(EF),确立非营利治理方向。同一年,Gavin Wood 也因与 Vitalik 在开发优先级和非营利方向上产生分歧而离开,并在 2020 年创立了 Polkadot。

面对 TIME 采访时,Vitalik 承认以太坊的变革愿景有被贪婪压倒的风险:

“如果我们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能被建设的就只有那些能立即盈利的东西,而它们往往并不是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

2015 年 7 月 30 日,数十名年轻开发者在柏林一间小办公室见证了以太坊主网自动启动。没有豪华的庆典,没有大规模的媒体报道,只有一群理想主义者静静看着屏幕上跑动的区块。

“世界计算机”愿景从白皮书走向现实。

然而,在光环背后,年轻的 Vitalik 并没有为迎接更复杂、更残酷的现实世界做好准备。

理想的裂痕

以太坊诞生的最初几年,Vitalik 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乌托邦主义者。他坚信区块链的终极意义在于去中心化,强调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自由构建应用,无需中央权威的批准。

2015 年 Devcon 1 ,Vitalik 反复强调以太坊的开放(Open)、无需信任(Trustless)特性,描绘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