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Her」装进一张卡里

2025-06-29 14:27:22

作者:拉风的极客

今年,大模型基础能力再次实现飞跃,像 ChatGPT、DeepSeek、豆包这样的 AI 工具,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工作中的常用助手。

这些 AI 的能力确实强大,但也有个不小的门槛:要让它们「干活」,往往需要提前准备大量资料。换句话说,今天的 AI 更像是一个高智商的顾问,而从实际提效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始终待在身边、帮我记录信息,并在关键时刻给出提醒和反馈的「智能助理」。

出门问问正在尝试填补这一空白。4 月,公司首次公开了旗下全球首款 Agentic AI 硬件产品 TicNote,6 月 25 日,这款硬件也正式在国内发布。发布会上,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强调,这不只是录音笔、翻译器或语音助手,而是一个「随身的 AI 思考伙伴」。

在出门问问之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公司尝试将大模型与录音硬件结合,但它们大多仍将 AI 作为音频信息处理工具,主要用它整理会议记录、或者翻译等。TicNote 虽然具备类似能力,但它的定位并不止于此。通过持续记录用户的工作与生活信息,TicNote 实际上成为了一个 7×24 小时陪伴用户的「超级助理」,可以基于日常交流内容和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主动提供工作灵感与洞察。

作为极客公园的「老朋友」,我们见证了出门问问从创业到上市的完整历程,也经历了其在大模型方向上阶段性的战略收缩。而如今,出门问问选择以硬件的方式重新切入大模型赛道,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追风口或模仿他人,而是创始人李志飞多年在人机语音交互领域积累的沉淀——在看到已有路径被验证的同时,他也看到了更深的可能,并希望在这个方向上做出更好的产品。

01 一个随身的「AI 助理」

TicNote 的外观类似一块小巧的磁吸充电宝,机身厚度约为 3 毫米,可以整天通过磁吸方式贴附在手机背面,几乎不影响日常使用。

TicNote 丨来自:出门问问

与传统录音笔不同,TicNote 的卡片式设计从一开始就面向「全天候记录」的使用场景。用户可以轻松控制录音操作模式。

这种硬件形态并非出门问问首创,早前 Plaud Note 等产品也采用了类似设计。其优势在于,能够在教育、媒体、创意策划等需要大量语音记录的场景中,稳定长时间运行,并借助大模型能力提升转写、翻译和总结等后期处理的效率。#p#分页标题#e#

这一应用场景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验证,但出门问问认为,卡片式录音硬件与大模型的结合,除了录音、处理等功能外,还蕴含更大的潜力。

除了转写和总结等基础功能外,TicNote 最大的特色是其内置的 AI Agent「Shadow AI」。支持实时对话、逻辑推理、知识整合和写作建议,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内容创作需求。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灵感探索的过程中,它都能与用户保持对话,协助完成任务,成为一个贴身的智能助手。

Yolanda 是 TicNote 的内测用户之一。作为一名科技高管和中考孩子的母亲,她常常面临时间碎片化和信息冗杂的挑战,难以兼顾家庭与工作。TicNote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的这一困境。

一次线上家长会与公司重要复盘会时间冲突,Yolanda 无法同时兼顾两端。于是,她用 TicNote「隐形」地全程记录了家长会内容,会后精准转录并自动提炼要点,整理成结构清晰的文字纪要和思维导图,让她无需回听便能全面掌握会议信息。

此外,Yolanda 还让孩子在每次辅导课时携带 TicNote。一个学期下来,TicNote 不仅记录了老师的重点内容,还帮助总结出孩子的知识薄弱环节。临近中考,孩子利用 TicNote 整理出老师讲授的「临场工具包」和「应急方法」,并结合薄弱点形成了清晰的复习资料。

从 Yolanda 的使用体验中可以看到,TicNote 不只是一个便携的录音工具,而是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与大模型能力,逐步走向一个真正「理解你」的智能助理形态。而这样一款产品背后,是出门问问在语音技术与人机交互领域十年如一日的深耕。

02 一家为人机交互坚持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