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赌徒心态终究输光?非遍历性系统中的生存法则

2025-06-13 18:06:14

作者:雪鹅,DataCafe

想象你带着1000元起始资金参加这样一个翻硬币挑战游戏,你可以选择一直玩下去:

每轮抛一次硬币,

抛到正面,财富增加 80%。

抛到反面,财富减少 50%。

听上去是个稳赚不赔的游戏!

但现实是……

如果让10万个玩家参加这个游戏,并让他们各自玩100轮,你会发现:他们的平均财富确实在指数增长,但绝大多数人最后的财富竟然不到72元,甚至破产!

为什么平均财富是增长的,但大多数人却越玩越穷?

这就是典型的非遍历性陷阱。总觉得再来一局就能翻盘,恰恰是因为我们误把群体平均当成了个体命运。

非遍历性的陷阱:长期平均≠ 你的真实命运

什么是遍历性?

遍历性(Ergodicity)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统计物理学中,也在概率论、金融、行为科学、机器学习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长期平均值,是否适用于个体?我们在做决策时,到底该相信‘长期平均’,还是‘一次次亲身经历’的现实?

19世纪,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研究气体分子运动时提出了遍历性假设:如果观察一个气体分子足够久,它会遍历所有可能的状态。

想象一个封闭的气体容器,容器中有无数气体分子,每个分子都在碰撞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速度轨迹。单个分子的长期轨迹和整个气体的统计分布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某个时刻所有分子的状态,来推测单个分子的长期轨迹。

这就是著名的玻尔兹曼的遍历性假设。

数学上,遍历性意味着:

左侧是时间平均:描述一个个体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多次经历同一过程后所得的平均结果;

右侧是群体平均:描述在某一时刻观察无数个体的结果所得的统计期望。也就是说:当系统满足遍历性条件时,单个个体的表现最终会收敛到群体的“长期平均”。

如果世界是遍历的,每个人的财富最终都会趋近于社会的平均财富水平。在遍历的世界,所有人都能体验到所有可能的经济状态(富有、贫穷、成功、失败),个体的命运总会收敛到群体的“长期平均”。

但现实生活往往是非遍历的:个体的资源有限,往往在经历到所有可能的路径前就因某次失败直接出局。#p#分页标题#e#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具有引导性的言论:

“某行业的平均年收入过百万。”

“某人30岁就财务自由,创业只花了两年。”

“某指数基金长期年化收益高,只要坚持投就会变富。”

……

这些看似合理的统计数据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确定的真相。好像只要行动,长期平均收益就会适用于个体。但这些个案属于路径依赖+不可复制的非遍历过程。模仿者无法经历相同历史背景、关系网络、运气节点,甚至不知道隐藏失败者的数量。

数据告诉你群体长期的平均值,但现实却充满短期的“断崖式失败”。

这正是非遍历性最隐蔽的陷阱 —— 大数据统计的平均值 ≠ 个体的真实命运。

一次崩溃对于个体来说可能再也无法弥补,一次失败可能让人彻底出局,无法再回归到“平均状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路径只能经历一次,无法像赌场一样吃群体的长期平均,等着概率在无数次个赌徒中平均化。

为何个体的长期命运大多比“平均值”更差?

在非遍历系统中,个体长期表现往往低于群体平均。这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的结构特征。光鲜的平均值往往是被极少数创业成功、投资暴富、逆袭上岸的故事拉了上去,更多人的失败从未进入统计。

现实系统在多数情况下是乘法型、且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比如投资的复利、健康的衰退、声誉的损毁。这类系统的典型特征是:上行有限,下行无底。

一次破产,可能毁掉一生;

一场次错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