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多维度审视稳定币

2025-08-28 17:08:02

撰文:周小川,前央行行长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注: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 2025 年 7 月 13 日在 CF40 双周闭门研讨会「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展望」中的部分发言内容整理而成,其主要内容源自 2025 年 6 月 5 日在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法兰克福年会上的发言,略有调整。

目前关于稳定币的某些讨论只是从单一视角出发,如要推演稳定币的运转和未来前景,需多维度、多视角的审视。如果希望推动数字化支付系统的发展并实现健康发展,也必须关注多个维度的性能与平衡。

一、央行维度:防范货币超发与高杠杆放大

稳定币发行商会希望自身承担最小成本而获取最大规模的稳定币发行量及应用。他们可能会想,凭什么央行可以印钞票,我是不是也可以?如今,他们通过稳定币也能有印钞功能,但因为缺乏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公共基础设施职能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责任感,有可能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可能引发发行量失控、高杠杆和不稳定。稳定币稳定与否不是自称的,需要有判定机制。

目前央行对其的担忧至少有两点。一是「滥发货币」,即发行方在缺乏真实 100% 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稳定币,也就是超发;二是出现高杠杆放大,即发行后的运转会产生货币派生的乘数放大效应。对此,美国的《天才法案》(GENIUS)以及香港的《稳定币条例》都已有所关注,但控制力仍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应明确发行准备金的托管机构是谁,实践中存在托管人不尽职的情况,这在过去已有诸多案例。2019 年,脸书最初计划是自行托管 Libra 的发行准备资产,自主性强且可以保有托管资产的收益。但准备金托管必须是一种可靠的托管,应该是央行或者央行认可并监管的托管,否则就不太可靠。

其次,如何测量和管理稳定币运转中的放大效应?即便发行方放置 100% 的准备金,稳定币仍会在后续运转环节(如存贷、抵押、交易与重新估值等)出现乘数效应,需应对的可能挤兑量会数倍于发行准备金。表面上看有关法规会阻止放大,但深入观察货币发行与运转的规律后可知,现有规则远不足以应对派生与放大。

可以借鉴香港三家商业机构发行港币现钞的例子:香港三家发钞行的发钞机制是,每发行 7.8 港元就需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缴纳 1 美元作为准备金,同时获得一份负债证明书。在港币现钞 M0 的基础上,经济金融系统通过派生、乘数效应产生出 M1、M2。在挤兑情况下,不仅会针对 M0,也会针对 M1 或 M2,即使基础货币 M0 有百分之百备付金准备,也无法依靠 M0 准备金去应对挤兑并保持货币稳定。

稳定币的放大效应有三个可知的典型渠道:一是存贷渠道;二是抵押融资渠道;三是资产市场交易(可额外购入或重估发行准备资产)渠道。所以需要由监管者对已发行稳定币的实际流通量进行统计和测算,否则无法确知可能的兑付风险规模。稳定币的放大乘数效应还会给舞弊及操纵市场提供机会。#p#分页标题#e#

二、金融服务模式维度:去中心化与代币化的真实需求

假定未来的生态系统是金融活动大规模去中心化,资产和交易工具大规模代币化,则稳定币将大有用场。一是稳定币能适配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发展;二是代币化是 DeFi 运行的必要基础。需要深究的是,我们为什么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会走向去中心化和代币化?

从供给侧来讲,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提供去中心化运作确有其特点;但从需求角度来看,去中心化作为一种新的运行体系,有多大需求?多数金融服务是否会转入这一新体系?

冷静下来去看,并非大量金融服务都适合去中心化,能通过去中心化方式实现效率大幅提升的金融服务并不多。作为技术基础的代币化的真实需求究竟有多大,也需要冷静估算。

从寄予希望的支付系统(特别是跨境支付)升级转型来看,中国和若干亚洲国家的零售支付系统发展到以手机为基础、以二维码和近场通信(NFC)为商户界面的应用上取得成功进展,仍是基于账户的。目前,中国开发的数字货币也是以账户为基础,是现有金融体系的延伸和迭代更新。此外还有部分亚洲国家的快速支付系统跨境直连,也未选择去中心化、代币化路线。

截至目前,集中管理的账户系统仍表现出良好的适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