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加密货币

2025-08-26 16:42:46

撰文:Joel John

编译:Chopper,Foresight News

我常常会想,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脑海中究竟在想些什么。这幅作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瑰宝之一。但起初,他根本不想接手这项任务。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阵地本是大理石雕塑,锤子、石材、人体形态,那才是他挥洒才华的天地。

当他接到任务时,他正因未交付已故教皇墓前的雕塑而负债累累。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让他绘制教堂的壁画。米开朗基罗觉得这是竞争对手的阴谋,想让他出丑,毕竟这项工程难度极大。他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已故教皇的未竟委托,一边是现任教皇的新任务。

我想,在那个年代,没人敢走到天主教教会领袖面前说 「不」。于是他接下了委托,在 1508 到 1512 年间花了四年时间绘制天顶。他对这项任务厌恶至极,甚至写了首诗,把自己比作一只蜷曲的猫。诗中有几句总让我格外在意:

我的画作已失去生机。乔瓦尼,帮我守护它,维护我的尊严。我不属于这里 —— 我本就不是画家。

注意到诗里提到的 「乔瓦尼」 了吗?他指的是乔瓦尼・乔瓦尼・达・皮斯托亚。但还有一位与我们相关的乔凡尼,他就是乔凡尼·美第奇。他是米开朗基罗的发小,两人一同长大。少年时,在洛伦佐・美第奇的资助下,米开朗基罗被带到美第奇里卡尔迪宫。

美第奇家族是中世纪欧洲显赫的银行世家。若放在现代,大概相当于摩根大通或软银。但他们更是文艺复兴的金融设计师 —— 这场变革的 「教父」。

米开朗基罗完成天顶画已过去 520 年,我此刻仍在写他,部分原因是当时一些最知名的银行家在背后支持他。古往今来,资本总与艺术交织,共同造就我们口中的 「文化」。社会推崇的多数艺术作品,背后都有大量资本注入。米开朗基罗或许并非他那个时代最顶尖的艺术家。

再想想现代媒体的运作方式,就更有意思了。如今的 「西斯廷教堂」 不在欧洲,而在互联网上。你每天登录 X、Instagram、Substack,就是走进了它们。如今的 「米开朗基罗」 不必等美第奇家族的青睐,但他们确实希望算法能偏爱自己。现代的 「美第奇们」 会买下 「教堂」,再把自己的印记烙上去。埃隆・马斯克收购 X 后,几个月内自己帖子的浏览量就大幅增加。新的 「神明」 正在建造属于他们的 「教堂」。

技术能加快文化变革的速度。在这个 9 秒短视频的时代,表情包是构建文化的 「乐高积木」,但它也需要资本才能规模化。若没有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没有相关法规保护创始人不因平台上的内容而入狱,像 Facebook 这样的平台可能根本不会被人谈论。#p#分页标题#e#

如今,技术是改变文化的杠杆,因为它扩大了人类表达自我的范围。所有技术都会在文化上留下印记,因为它们改变了人们表达自我的媒介。

我一直在思考,技术、文化与资本如何随着时间相互融合。一项技术规模化后,就会吸引资本。在此过程中,技术会收敛自身的表达方式。比如在加密领域,我们不再宣扬激进的去中心化,而是开始谈论更优的单位经济效益;不再说银行 「邪恶」,而是称赞它们如何分发数字资产。这种转变让我很感兴趣,它影响着从创始人的融资说辞到 CMO 的故事定义等方方面面。

但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快速梳理一下媒体本身的演变历程。

进化

人类是善于表达的 「机器」。从学会用树叶挤出的汁液在洞穴里涂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留下自己想表达的痕迹:关于动物、神明、爱人,关于渴望与绝望。当表达媒介形成网络后,我们的表达也变得更生动。

你或许没注意到,我们的标志是一台手动印刷机。这是对古腾堡的致敬,也暗含信息传播的讽刺意味。15 世纪末,古腾堡印刷《圣经》时,恐怕根本想不到他的发明会如何推动信息的传播。

比如到了 17 世纪,年鉴(或密集的科学文献)成了欧洲人阅读的主要文献形式。印刷和传播思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革命。你可以说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不必因此丧命。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