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石油美元” 到 “电力人民币”,AI + 稳定币的时代机遇

2025-08-26 11:00:23

作者:Charlie Liu

写在前面

20年前,我在中学时代就迷上了中国能源安全这个话题,并因此打开了后来走上宏观投资、全球支付、以及加密货币的职业大门。

在今天因 AI 和 Crypto而引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的历史机遇期,没想到故事回到了能源和电力这个原点。

货币的新锚

在AI时代,“电”成为了新的稀缺要素。

谁能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稳定地组织电力和算力,谁就更有资格把自己的货币嵌进下一代支付网络。

稳定币不是魔法,它只是把一国的产业链、能源链和结算链打包成一个可编程的“接口”。

当接口接在电厂与机房上,货币的锚就从黄金、石油,悄悄迁到了千瓦时。

如果我们看美元故事的时间线:上半场靠金本位,后半场靠石油本位,再后来是“债本位”——无可比拟的财政与国债市场提供了终极流动性。

这套体系不可能一夜就塌,而在这个“AI革命生产力、Crypto革命生产关系”的时代,它不再是自然的唯一选项。

当货币的锚从实物转向资产负债表,政治与期限就会渗入定价。

就算市场不认同最悲观的长周期叙事,也能看到另一条平行管道正在铺设中。

稳定币的飞轮

稳定币就是这条新管道,它把清算从跨境代理和消息系统,搬到公开网络和点对点结算。

地缘政治把抽象问题变得非常具体——当某些银行被排除在 SWIFT之外、当卡组织在某些市场暂停服务,企业和主权自然会寻找“拔不掉电源”的通路。

这里不做价值判断,只谈物理现实:如果你的出口可以用一种别人拔不掉的轨道结算,你的议价权会以网络效应的速度复利。

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稳定币”这条新闻,表面看是代币,底层其实是能源。

过去十多年,中国在海外输出的不只是设备和工程,更是把发电、输电、储能、数据中心这套“电—算—用”的全栈能力打成了可复制的产品。

代币只是结算的用户体验,护城河在于电力与钢筋水泥堆出来的实打实的供给能力。

这个闭环其实已经在一些地方以“无代币版本”运行。

电站的资本开支从中国来,设备来自中国,运维与备件来自中国,电费结算以人民币计价,资金通过香港与在岸离岸账户串起。

把墙上的插座想成一个现金流入口,电费穿过当地配电网,最后停在人民币账户里,中间不需要中转美元收割一道价值。

把这套路径再叠一层可编程结算,稳定币只是把速度提起来,把融资与风控做成代码。

能源与基建

为什么必须是能源?

因为 AI 把电力推上了货币的舞台中央,因为随着AI的大规模普及,训练与推理已经从数学问题,上升到了电力问题。#p#分页标题#e#

今天的数据中心已经吃掉了全球用电的显著份额,而模型规模和服务密度还在上行。

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一头扎进“干净而稳定的基荷电力”:核电签约、长协锁量、分布式与储能并举。

这不是ESG情怀,是传统能源的物理约束。

AI的天花板,决定于插座后面的那台发电机。

接下来是更尖锐的问题:谁能最快、最大规模、按时按质地把电建出来?

把风机、光伏、逆变器、变压器、直流输电、调相、储能、冷却、园区一体化打包落地,并且在陌生的地理与监管环境中按进度交付,这考验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弹性与工程“肌肉记忆”。

过去十多年,公路、铁路、水电、特高压和各类园区项目在海外不断迭代,让一套“电力—工程—金融”的飞轮越来越顺手。

最直观的感受是我2014年在Franklin Templeton做宏观投资,在非洲出差时,当地新修的高速一路通到内罗毕,赞比亚的会展中心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的新地标。

工程队面对复杂地形只把它当作进度管理问题。你可以质疑资金效率,但很难否认这种在复杂环境中“按时交货”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电力—货币”闭环最稀缺的部分。

投资的资本效率可能不是教科书里的“最优”,但能力是长期积累出来的能力,这是账本上看不到的护城河。

石油当然还在舞台上,尤其在中东——一个同时拥抱加密资产与新型结算实验的地区。

<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