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里的生路:从「丛林法则」到「去中心化」的社会进化论

2025-08-07 16:11:40

撰文:Daii

《戏台》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活着》。甚至可以说,《戏台》是《活着》的浓缩版——在一方寸戏楼里,把「苟活」与「无法活」同时掷向观众,刀尖相对,毫不留情。

在《活着》中,福贵一家在时代的碾压下苦苦挣扎,命运如落叶,被无形之手随意拨弄;而在《戏台》中,那只手不再隐藏,而是握着一把冰冷的黄金手枪,将「生」与「死」,「演」与「不演」,悬在扳机之上,逼人作答。

这只手,属于刚进城的洪大帅。他要求将经典剧目《霸王别姬》改掉。戏班上下顿时陷入两难:不改,枪口已对准脑门;改了,又该如何面对祖宗、面对良心?

正当众人被压至绝境之时,炮声响起,绿大帅入城,洪大帅倒台,好一个惊险落幕。

然而,当你把整出戏看到最后,就会明白:绿大帅并不是什么「救星」。他虽不改戏,却更为狠毒。他强迫戏班的男旦屈从于自己的欲望。最终,男旦投河自尽,用沉默的死亡,完成了一场无法谢幕的抗争。

那一声水响,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把「改戏」与「不改戏」同时映照出同一个结局:在绝对暴力面前,艺人不过是靶子,连苟活,都是奢望。

这,便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强者以枪为牙,以炮为爪,随时撕碎任何不顺眼的命运;而弱者,只能在枪口与良心之间做选择题——却注定两头皆输。

当权力可以轻易替换、却始终集中于一隅,舞台再华丽、戏曲再悠长,也不过是猛兽嬉戏的背景布。《戏台》里洪大帅和绿大帅的故事,看似荒诞,却是一出人类历史反复上演的真实剧本。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讲一出戏,而是为了追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丛林法则」至今仍未被清算,反而在公共讨论中反复穿上「现实」「理性」的外衣,甚至成了部分人判断是非的标准?

你将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三样东西:

  • 一面透视镜:看清那只枪是怎么握上来的,人们又是如何被训练着接受它;

  • 一份历史地图:理解人类如何用「权力碎片化」、「法治约束」与「技术扩散」逐步打破丛林闭环;

  • 一条现实路径:在今天,普通人如何借助区块链等工具,给自己和他人挖出一条暗河般的逃生路。

下面,让我们先一起去剖析这条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最顽固的逻辑——丛林法则。

1.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背后的心理密码 #p#分页标题#e#

真正推动丛林法则运行的,从来不是枪炮本身,而是人心中那团既渴望安全、又渴望支配的火焰。

这团火如果缺乏外部约束,就会像旱季的野草,一点火星便可燎原。而历史与心理学,早已为我们剖开了这条规律的骨架。

1.1 首先,是「服从的甜味」。

1963 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做了一项著名实验。他让普通人扮演「教师」,在权威命令下对「学生」施加电击。结果惊人:65% 的参与者在知道对方痛苦尖叫的情况下,依然把电压调到最大(Simply Psychology)。米尔格拉姆总结说:人们并非天生残忍,而是在权威面前,会下意识地「外包责任」——一句「我是奉命行事」,就足以让良知休眠。

1.2 接着,是「位置的醉意」。

1971 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地下室搭建了一座「假监狱」。他将一群学生随机分配为「狱警」与「囚犯」,短短六天内,那些原本温和的青年便开始对同龄人实施羞辱与酷刑,实验被迫中止。津巴多说:「换一件制服,戴一副墨镜,你我都可能成为自己痛恨的那种人。」(Wikipedia)

再往下,是「权力无上限的腐蚀」。

1887 年,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致信主教克赖顿,写下了那句被无数政治学者反复引用的金句:「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